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开云下载民主村的一天
4月的重慶,春意盎然。漫步於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中,樹蔭下,老人們圍坐一起,四方棋盤博弈厮殺,充滿設計感的街巷中,市民游客拍照打卡,特色小店裡,捧著咖啡杯的年輕人愜意聊天……
作為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區),民主村片區通過“留、改、拆、增”,讓老舊社區煥然新生。今年年初,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二期更新完成,更注重活力街區的打造和新興業態的植入。如今的民主村,已入選全國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陽光剛洒滿民主村建設渠廣場,陳春林就已經梳理好今天的工作任務,拿上記事本走出黨群服務中心。
“我今天上午准備到樓棟裡巡防和入戶走訪。”27歲的陳春林入職僅兩年,卻是一名“資深”的網格員。
陳春林負責的網格有5棟樓,361戶居民。在她看來,網格員的工作不僅在微信裡、電話裡,更需要時時穿梭在樓棟單元,傾聽家長裡短,才能解決急難愁盼。
“為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民主村在城市更新過程中,還配套了系列公共設施。”陳春林介紹,黨群服務中心配置2個“一窗通辦”綜合服務崗,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辦理73項社區事項。同時,設置9個網格,按“1+3+N”(1個網格長、3個網格員、網格N力量)模式配齊網格力量,提升社區服務職能。
“利用社區打造的一體化治理智治平台,可以‘一鍵上報’幫居民更換路燈、疏通下水道、處理樓道漏水等。”陳春林說,开云網格員大多是年輕人,可以通過一部手機、一個智慧平台,關聯街道、社區、網格與群眾,串聯起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涂爺爺、徐奶奶,我來看一下你們。這段時間,早晚溫差大,要注意保重身體哦。”
“放心,小陳,我和你徐婆婆都穿得多,今天天氣好,我准備推她下樓去晒晒太陽。”
涂安全為徐紅攏了攏衣領,便推著她出了門,樓梯間的盡頭,是去年9月新投用的電梯。
涂安全和徐紅今年都70歲了,在民主村住了30年。2008年,徐紅生病臥床后,腿腳不便,上下樓成了奢望。
“去年9月3日電梯運行那一天,我心情特別激動。推著老伴,坐起電梯下樓了。你徐婆婆因為生病,無法控制表情,但我曉得,她是高興的。”回憶起當天的場景,涂安全還是很激動。時隔15年,徐紅終於實現了“下樓看看”的願望。
“電梯裝好后方便多了,一遇好天氣,我就推著老伴下樓散步。”涂安全說,民主村更新后,曾經“七拱八翹”的破舊道路變成小青石磚鋪成的平坦路面,不僅有街心花園,各樓棟周邊的綠植也多了起來……
“現在居住的環境變這麼好,你徐婆婆也喜歡多下樓看看。記者你慢慢忙,我推她去花園逛一下。”說完,涂安全推著徐紅朝街心花園走去。
午飯時間,民主村社區食堂內,燒白、青椒肉絲、黃燜雞等20余道精心烹制的菜肴整齊地擺放著,社區居民、附近寫字樓員工、游客等有序地排著隊。
“今天家裡沒做午飯,走,我們吃食堂。”彭其碧拉著記者就去排隊。“這裡飯菜干淨、品種也多,社區老年人還有優惠,15塊錢能吃好幾個菜!”
彭其碧今年77歲,是民主村二村5棟的居民,說起社區生活的便利,她言語間都是歡喜:“下樓就有超市、菜市場、餐館,不想做飯可以吃食堂。縫補衣物、維修電器、補鞋換鎖,隻需下個樓就能搞定。”
更讓彭其碧開心的是社區醫院安裝了智能適老化設備,去看病隻需要刷一下臉,自動就挂上號,醫生也能在電腦上看到患者的過往病歷和檢查結果。
“現在,看病、理療、打針、輸液……都能在社區醫院完成,定期還有專家來坐診。”彭其碧說,“聽說這裡還打造了‘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以后我們老年人養老、小孩入學、年輕人休閑不出社區都能完成。”
“希望大家把這段時間遇到的問題都提出來,我們商量一下如何解決。”民主村社區黨委副書記潘超正組織居民代表召開院壩會。
居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潘超一條一條地認线年代,取名‘民主’,寓意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潘超說。
潘超介紹,民主村社區“兩委”和專職干部雖然隻有17個人,但社區裡有618名黨員。通過黨建引領,發動多方力量參與,形成合力。一年來,社區黨委始終聚焦“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在基層治理中不斷創新實踐。
“我們設立了‘院壩會’和‘四方議事’機制,每次做決策時,都要充分吸納社區黨委、物業公司、社會單位和組織、居民和商戶四方的建議。”潘超說。目前,院壩會開了100多場,“四方議事會”開了30多場,收集居民意見建議400多條。
在處理社區事務時,流程上也進行了創新,形成了“五議聚民意”的解題機制,通過居民提議、群眾商議、社區復議、專業審議、最終決議的工作方法,讓居民關切的停車難、晾衣難、出行難等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我先走了。回頭再跟您約時間,开云來學畫。”來到一角藝術油畫空間,正好看見主理人周正茂送一名學生出來。
從爺爺那輩起,周正茂家裡的大人就都在原來的重慶建設廠工作,他的部分童年記憶也停留在了這裡。
得知民主村將進行城市更新,周正茂和妻子就回了老房子,並租來隔壁鄰居的房子,和自家老房子打通,打造出近200平方米的藝術空間。顧客到這兒來不僅可以畫畫,還可以喝咖啡、品紅酒。
閑暇時,周正茂也會在“村裡”逛逛找靈感,餐飲店、創意工作室、生活美學館、甜品烘焙店……細數下來,這裡已經有了100多家特色店鋪。
“環境變好了,像一個新的社區﹔周邊又是老鄰居,很有四合院的氛圍,安靜和熱鬧這裡都有。”周正茂說,“開業后,幾個朋友來畫室玩,也被這裡的環境氛圍吸引,租了居民房子,開起了咖啡培訓室和書屋。他們看中了這裡的環境,也希望與街區共生長。”
65歲的居民蔣燦吃完晚飯,就趕了過來。過幾天藝術團有場演出,團長決定表演新排的舞蹈《難忘今宵》,她得加緊熟悉起來。
“一嗒嗒,二嗒嗒,扇子組退下,燈籠組上來,對,表情跟上……”挂著燦爛的微笑,蔣燦聽著指揮,認真地做著每個動作。
蔣燦在民主村居住了20多年。她告訴記者,社區裡大部分老人都是建設廠的退休職工,為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熱心居民組織大家一起成立民主村藝術總團。讓大家每天聚在一起,聊聊天,跳跳舞,既鍛煉身體,又放鬆心情。
民主村更新后,特意為藝術團打造了排練場地,讓蔣燦和團員們止不住地高興。“以前排練沒有固定的場地,現在太好了,這個壩子既平坦又美觀,平日裡排練的樂器、舞蹈道具也有地方安置了。”
“社區變漂亮了,好多搬離了的老居民又回來了,還成為我們藝術團的一分子。”蔣燦說,藝術團目前有480多名成員,舞蹈隊、合唱隊、樂器隊一應俱全,成為民主村一張遠近聞名的名片。
華燈初上,夜幕在藝術團員們的歌聲、舞姿中徐徐降臨。行走在民主村的一天中,大到風貌改善,小至角落環境,每一處可見的蛻變,都是共建共享的生動實踐。“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的溫度與厚度,從一張張幸福的笑臉上,一句句滿意的話語中,得到了生動的詮釋,也指引著民主村繼續譜寫美好生活的詩篇。(實習生劉晨曦對本文亦有貢獻)
4月的重慶,春意盎然。漫步於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中,樹蔭下,老人們圍坐一起,四方棋盤博弈厮殺,充滿設計感的街巷中,市民游客拍照打卡,特色小店裡,捧著咖啡杯的年輕人愜意聊天…… 作為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區),民主村片區通過“留、改、拆、增”,讓老舊社區煥然新生。…
正在進行保潔工作的“三峽幺妹”。黃亞輝攝 初春四月,重慶豐都,艷陽高照,“幺妹”很忙! “俊蓉,早上的保潔做完了盡快回來,有重要事。…
人民網重慶4月18日電 (記者劉政寧)為大力推進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傷員救治體系建設,全力確保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危重傷員得到及時有效救治,4月18日上午,陸軍特色醫學中心、重慶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重慶市航空救援總隊、重慶高速集團在重慶市渝北區龍興通用機場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啟動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航空救援聯動機制。 該機制旨在通過“空地警醫一體”救援模式,整合航空救援、高速公路警務及醫療設施資源,突破地理與交通限制,構建覆蓋全域、響應迅速、救治高效的立體化救援體系,竭誠為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護航。…
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舉報郵箱: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